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达九十一项

《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发布
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达九十一项
7月1日,京津冀三地正式发布《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区域协同地方标准。该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京津冀地区在健康体检领域朝着规范化、同质化迈出重要一步,将为区域内广大民众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健康体检服务。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体检作为疾病早筛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需求日益增长。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三地具备健康体检资质的医疗机构达947家,但三地健康体检机构在服务质量、操作规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它是京津冀三地协同制定卫生标准中的首个健康体检领域标准。该标准规范了京津冀区域内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服务的质量控制基本要求、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及结果质量等要求。
标准聚焦健康体检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对场地、人员、设备的具体配置及质控体系运行原则、业务制度制修订及执行、日常质控频次及整改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准强调检前、检中、检后全流程质控覆盖,强调健康体检报告审核管理,强调重要异常结果的及时处置。标准的实施,将统一区域内健康体检的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全面提升健康体检服务质量,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在健康体检质量控制方面提供有益借鉴和示范。
标准提出,健康体检场所及候检场所应相对独立,与本机构的门诊、急诊及病房等医疗场所分开。体检区域建筑总面积应不少于400平方米;医疗机构类别为独立设置的健康体检中心的,医疗用房面积不应少于总面积的75%。每个独立的检查室使用面积应不少于6平方米。医护人员配备方面,标准提出,每个临床检查科室应配备医师,其中至少应配备1名主治医师并相对固定;应至少配备2名主检医师负责出具、审核并签署健康体检报告。
截至目前,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达91项。近年来,北京、天津和河北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建设。2014年,三地签署《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在地方标准协同、质量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2015年,三地签署共同制定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合作文件,在安全生产、工程建设、社会信用等领域签署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与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合作的“3+X”工作模式,形成“分别立项、统一制定、共商发布、协同实施”的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工作机制,建立了地方标准信息公开和通报制度,实现了标准化工作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记者马彦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行进中国|“AI+”箱包 出海加速度
- 天尚行有限公司箱包展示大厅。人民网记者 祝龙超摄 “这个爆款是AI设计的,只需在软件界面输入面料、颜色、图案、款式、功能等多样化需求关键词,便能在极短时间内生成多种风格迥异的箱包效果图。…
- 数字“春风”度万家 燕赵“钱包”云上花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近年来,河北省金融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力有效,企业上市融资取得突破,风险防范化解稳妥推进。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河北金融工作新局面,人民网推出“金融‘活水’润燕赵 聚力‘赋能’助发展”系列报道,挖掘金融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建设、助力千企万户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中心工作的生动实践。…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