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河北省开展暑期实践研修提升思政教学能力

7月25日至31日,由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班在河北省石家庄开班。此次活动旨在推动教师深入践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提升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为思政教学注入新活力。
在红色圣地中坚守信仰
河北省拥有丰富且意义深远的红色资源,为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提供了鲜活载体。研修期间,教师们走进西柏坡革命圣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的艰辛与信念,领悟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教师们探访白洋淀雁翎队抗战遗址与冉庄地道战遗址,从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故事中,触摸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通过沉浸式体验红色历史现场,教师们不仅接受了深刻的党性修养洗礼,更强化了“四个自信”。
在时代成就中感悟发展
研修活动不仅回望历史,更聚焦当下发展脉动。在雄安新区,教师们实地感受这座未来之城的创新实践,从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群、高效协同的规划布局中,直观理解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蓝图与创新活力。在正定塔元庄,教师们通过见证村庄从传统农业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蜕变,深刻感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与民生改善的生动实践。从雄安的“未来感”到塔元庄的“乡土气”,不同维度的实践案例,为思政课注入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助力教师将国家发展成就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讲述。
在文化传承中坚定自信
河北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教师拓宽文化视野提供了丰富滋养。驻足于保定直隶总督府,教师们从明清官署建筑与历史文献中,梳理中国近现代政治变迁轨迹,探寻传统政治中“德治”“民本”思想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漫步于正定文化古城,教师们在古刹、老街与非遗传承中,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脉络与当代价值。徜徉于河北博物院,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如何流淌至今。这些文化地标串联起历史与当下,推动思政课教师在“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创新”的思考中打开思路,为设计融合文化底蕴的特色教案提供了灵感,让思政课在传递真理的同时,更具文化感染力。
在交流研讨中凝聚智慧
实践之后的深度研讨,成为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教师们围绕“如何将研修感悟融入课堂教学”展开热烈讨论,分享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的创新思路,提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活化教学形式的具体方案。大家一致认为,要将实地观摩的感动转化为课堂上的互动,用鲜活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以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此次实践研修,让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在政治素养、家国情怀、思维视野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教师们纷纷表示,要以此次研修为契机,深入践行“六要”标准,勇担“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时代使命,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成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